行路难 其四
苗生万穗千穗成,野草无种日交荣。
藉令野草可食实,田不耰锄牛不耕。
东邻有子业儒术,仁义检身动合律。
衣不蔽体登年饥,才耻周时世见欺。
不似西家出无赖,十八行凶当义师。
义师一旦遭驱逐,身率丑恶横路岐。
至今家富丁力壮,自矜年少五男儿。
赢馀肯济东邻子,书生财轻重羞耻。
明朝人去空茅茨,行云无方不可止。
闾阎传笑何班班,富贵岂同贫士颜。
草花苗实异根蒂,苗当实时草自殷。
君看蹠蹻负浮美,何似仲尼陈蔡间。
藉令野草可食实,田不耰锄牛不耕。
东邻有子业儒术,仁义检身动合律。
衣不蔽体登年饥,才耻周时世见欺。
不似西家出无赖,十八行凶当义师。
义师一旦遭驱逐,身率丑恶横路岐。
至今家富丁力壮,自矜年少五男儿。
赢馀肯济东邻子,书生财轻重羞耻。
明朝人去空茅茨,行云无方不可止。
闾阎传笑何班班,富贵岂同贫士颜。
草花苗实异根蒂,苗当实时草自殷。
君看蹠蹻负浮美,何似仲尼陈蔡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核心思想是"好人没好报,恶人享富贵"。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开篇用庄稼和野草的比喻(苗生万穗vs野草疯长)暗示社会现状:勤恳种田的人反而挨饿,不劳而获的野草却茂盛。就像现实中有学问的东邻书生穷得衣不蔽体,而西邻混混却飞黄腾达。
2. 中间具体描写两户人家的对比: - 东邻书生:守规矩讲仁义,却穷得吃不上饭 - 西邻无赖:年轻时当强盗,后来混成"义师"头目,靠不义之财发家,还生了五个儿子炫耀
3. 结尾点明主旨: - 用"苗草不同根"比喻善恶本质不同 - 用盗跖(古代大盗)享富贵与孔子受困的典故,质问为什么坏人总是得势 - "富贵岂同贫士颜"这句特别扎心,直指社会只看表面风光,不管钱是怎么来的
诗人想表达的是:在这个扭曲的社会里,守规矩的老实人活不下去,而强盗无赖却能靠不正当手段发财享福。这种不公平就像田里的野草抢了庄稼的营养,让人既愤怒又无奈。
诗中"书生财轻重羞耻"这句特别精彩——讽刺那些暴发户宁可看着书生饿死也不帮忙,因为他们把钱财看得比羞耻心还重。最后书生饿死在破茅屋,而那些恶霸却继续逍遥快活,这样的社会现实让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