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妇行

故人身死妻贫病,买药无钱留性命。
半箪赤饭一盂蔬,对不能餐双泪迸。
阿官卖田妾未归,税在夫家田卖谁。
乡胥改割全隐匿,妾典衣裳空被追。
零落生涯种片园,朝朝夜夜盗开门。
邻翁苦妾妾租客,客也无输叫妾论。
那更双棺四缶灰,伐山博米图葬埋。
坞呼豪强欺妾夺山去,不许盐丁燃妾柴。
十岁孤儿出县庭,空手携状投杳冥,
黄堂走罢走使軿。文书送县已三月,
依旧含冤说我听。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贫苦寡妇的悲惨遭遇,读来字字血泪。我们可以分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生存困境:丈夫死后,生病的寡妇连买药钱都没有,只能吃半碗糙饭配野菜。她想卖田求生,却发现田税还在亡夫名下无法交易,官吏还暗中篡改记录侵吞她的财产。连种菜的小园子都天天遭贼,邻居和租客也欺负她。

2. 丧葬之痛:为安葬丈夫,她冒险砍山上的柴换米,却被当地恶霸夺走山林,连煮盐的工人都不准她捡柴火。这里"双棺四缶灰"暗示她可能还背负着其他家人的丧葬负担。

3. 状告无门:十岁的儿子去县衙告状,官府互相推诿("黄堂"指知府衙门,"使軿"指上级官府),三个月过去依然没有结果。最后一句"含冤说我听"特别心酸——她只能对着空气诉说冤屈。

全诗像纪录片一样揭露了底层妇女在封建社会面临的四重压迫:经济剥削(税吏贪腐)、暴力欺凌(豪强夺山)、司法黑暗(状告无门)、性别歧视("妾"的称呼暗示地位低下)。最震撼的是,连孩子和死人都成为压迫她的工具——儿子成了跑腿的申诉者,亡夫的棺材成了她的新债务。

这种叙事方式很像现代的社会新闻,但诗人用"半箪赤饭""伐山博米"等具体画面,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苦难的重量。直到今天,诗中对官僚主义、弱肉强食的控诉依然能引发共鸣。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