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守斋至玉湖书院作
天垂大溪碧,近树齐远山。
水气涵野色,缥缈亭数间。
维昔文节公,孤标凛群奸。
飘然两屐齿,云岩遍跻攀。
此地足佳致,差不远市阛。
寿峰顾而喜,筑屋如亲颜。
吴兴富台榭,往携歌鬟。
公独抱书来,小舟破潺湲。
花澹水纹丽,鸟啼人意闲。
读易发妙蕴,不惟评马班。
著述五百卷,星芒照人寰。
天街几绣鞍,蹀躞趋豹关。
河来磔柱立,一老菰蒲湾。
守斋领客游,秋风韵枯菅。
我诵壁间文,徒倚藓石斑。
德人不可见,月白渔舟还。
水气涵野色,缥缈亭数间。
维昔文节公,孤标凛群奸。
飘然两屐齿,云岩遍跻攀。
此地足佳致,差不远市阛。
寿峰顾而喜,筑屋如亲颜。
吴兴富台榭,往携歌鬟。
公独抱书来,小舟破潺湲。
花澹水纹丽,鸟啼人意闲。
读易发妙蕴,不惟评马班。
著述五百卷,星芒照人寰。
天街几绣鞍,蹀躞趋豹关。
河来磔柱立,一老菰蒲湾。
守斋领客游,秋风韵枯菅。
我诵壁间文,徒倚藓石斑。
德人不可见,月白渔舟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友人游览玉湖书院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的交织,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头四句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碧绿的溪水仿佛从天垂下,近处的树木与远山连成一片,水汽朦胧中隐约可见几座亭台。这里用"缥缈"二字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
中间部分转入对历史人物"文节公"(可能指宋代学者)的追忆。这位先贤品格高洁,不畏权贵,喜欢穿着木屐游历山水。诗人特别提到他带着书卷乘小舟来访的情景,在花鸟相伴的幽静环境中研读《易经》,展现了文人雅士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著述五百卷"更凸显其学术成就。
随后笔锋一转,用"天街绣鞍"(京城繁华)与"菰蒲湾"(隐居水边)的对比,暗讽官场趋炎附势,而智者选择清贫自守。最后回到现实:秋风中,诗人抚摸苔痕斑驳的石碑诵读题壁文字,望着月光下的渔舟,流露出对隐士风骨的追慕。
全诗巧妙融合了三种美: 1. 自然美——溪山、花鸟、月色构成的宁静画面 2. 人文美——书院环境与先贤读书著说的典故 3. 哲理美——通过对比强调精神追求高于功名利禄
最动人的是结尾"德人不可见,月白渔舟还",用渔舟的意象将抽象的道德追求具象化,月光下的归舟既是实景,也象征着精神归宿,余韵悠长。
陈鉴之
陈鉴之,初名璟,字刚父,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宁宗嘉定间漫游京口、临安间。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倪守斋知新安,多有唱和。今存《东斋小集》一卷。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三一。陈鉴之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