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二

滔滔夏孟月,桃李春已矣。
庭前两支子,其叶互相倚。
梧桐一高盖,碧气荫清美。
昽昽屋东日,连阴密如齿。
当昼无穿影,西枝覆流水。
铺床终日坐,儿女且驩喜。
有酒辄持饮,聊乐我云耳。
贵者日以骄,富者日以侈。
古人已云亡,谁下白屋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庭院中的闲适生活,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全诗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前八句是生动的夏日庭院图:
诗人用"滔滔"形容盛夏的热浪,说春天盛开的桃李早已凋谢。但庭院里两株栀子花枝叶相依,高大的梧桐树像绿色大伞投下清凉。东边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光斑("密如齿"的比喻很形象),树荫浓密到正午都透不过光,西边的树枝甚至垂到流水之上。这些描写充满生活气息,让人仿佛置身清凉的树荫下。

中间四句写家庭生活:
诗人整天坐在铺好的席子上,孩子们欢闹嬉戏。有酒就喝,用这种简单的快乐取悦自己。这里展现出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与后文形成对比。

最后四句突然转折:
笔锋直指社会现实——权贵越来越傲慢,富人越来越奢侈。古人那种礼贤下士的风气早已消失,如今还有谁会去拜访贫寒的读书人?这里"白屋士"指贫寒文人,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清贫生活和上层社会的骄奢,表达了对世风日下的不满。

全诗妙在先用大量篇幅营造宁静惬意的氛围,最后突然揭露社会矛盾,形成强烈反差。就像先让你感受树荫下的清凉,再突然泼一盆冷水让你清醒。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既歌颂了平凡生活的美好,又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展现出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