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窦家妻的女子,她的故事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心疼。
开头两句说,当年人人都羡慕她能嫁给窦家,看似风光。但后面马上转折:她其实过得很苦。白天在织布机前不停织锦("锦字行行苦"),晚上在罗帐里偷偷哭泣("罗帏日日啼")。这里的"锦字"暗指她像古代苏蕙一样,把思念织进锦缎里。
中间两句解释她痛苦的原因:丈夫去了遥远的陇西(甘肃一带),她织布时心不在焉("下机迷"),根本静不下心。最后两句是她的期盼:天天等着边关来的信使,想托人把心意带到更远的西域("海西")给丈夫。
诗人用织布这个日常劳动,巧妙表现了留守妻子的思念。布料上的一针一线都是相思,织机声里藏着叹息。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表面风光,内心煎熬"的对比——外人只看到"窦家妻"这个体面的称呼,却看不见她日日以泪洗面的真实生活。
全诗没有直接说"想丈夫",但通过织布走神、盼信使这些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份刻骨的思念。这种含蓄的表达,比直接写"我好想你"更有力量。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