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江景图,充满生活气息和细腻情感。
前两句"江上兰桡倚绿波,江头听唱《竹枝》歌"像电影镜头:江面碧波荡漾,小船静静停靠,岸边传来悠扬的民歌。这里用"兰桡"(精美的船桨)暗示主人身份不凡,《竹枝》是巴蜀民歌,暗示地点在西南地区。
后两句笔锋一转:"使君多少伤春意,新画青山作髻螺"。这位官员(使君)看似在欣赏春景,实则暗藏愁绪。最妙的是"青山作髻螺"的比喻——把连绵青山比作女子盘起的发髻,既写出山形柔美,又暗含对远方佳人的思念。
全诗妙在"以乐景写哀情":表面是明快的春江图,内里是官员的春愁。画家(李遵道)用画笔化解愁绪,诗人又用诗句记录这个过程,形成艺术创作的"双重奏"。比喻新颖(髻螺)、细节生动(民歌、小船),让读者既能看见画面,又能感受到画外之音。
柯九思
(1290—1343)元台州临海人,字敬仲,号丹丘生。依附怀王图帖睦尔(文宗)。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迁奎章阁鉴书博士。文宗死,流寓江南。博学能文,善楷书,工画墨竹,能以书法为之。又善鉴识鼎彝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