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我生不读书,或能贵与富。
我生好读书,名艰利不就。
披吟五十年,泥中看斗兽。
中夜问青灯,光寒影消瘦。
细嚼六经腴,沈酣补馀寿。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读书人的无奈和自嘲,像现代人吐槽"读书无用论"的感觉。

开头四句像在说反话:如果我不读书,说不定早就升官发财了;偏偏我爱读书,结果名利双收都落空了。这里用对比手法,把读书和世俗成功对立起来,带着点黑色幽默。

中间"披吟五十年,泥中看斗兽"特别形象——说自己埋头苦读五十年,结果活得像在泥潭里看野兽打架的旁观者,既狼狈又格格不入。这个比喻把读书人的清高和现实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夜问青灯那段很戳心:灯光冷冰冰的,照出自己消瘦的影子。这个画面既写实又象征,灯是读书人的伴侣,但寒光暗示读书路的孤寂,消瘦的身影则暗示耗尽心血。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虽然读书没带来名利,但仔细品味经典就像吃补品,能滋养精神延长寿命。这里把书籍比作营养品,说明作者最终在精神层面找到了价值,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豁达。

全诗用自嘲的口吻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读书到底是为了功利还是修身?最后给出的答案很有人情味——就算不能大富大贵,至少能让灵魂吃饱喝足。这种"精神胜利法"其实包含着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既有无奈,也有坚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