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烂柯山

登岩已寂历,绝顶更岧峣.响像如天近,窥临与世遥。
悠然畅心目,万虑一时销。
圣游本无迹,留此示津梁。架险知何适,遗名但不亡。
只今成佛宇,化度果难量。
二仙行自适,日月徒迁徙。不语寄手谈,无心引樵子。
蒙分一丸药,相偶穷年祀。
仙山习禅处,了知通李释。昔作异时人,今成相对寂。
便是不二门,自生瞻仰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烂柯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山中仙境般的宁静与超脱。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登山体验。诗人登上寂静的山岩,到达高耸的山顶,感觉离天很近,仿佛与喧嚣的尘世隔绝。这种环境让他心情舒畅,所有的烦恼都消散了。这里用"响像如天近"的夸张手法,生动表现了山的高峻和宁静。

第二部分(中间十句)写山中仙境。诗人认为圣人的游历本无痕迹,但这座山却像渡口桥梁一样指引着人们。山中建筑险峻却恰到好处,仙人的名声永远流传。如今这里已成佛寺,教化众生的功德无法估量。两位仙人自在生活,不理会时间流逝;他们不用语言,通过下棋交流;无意中遇到樵夫,分给他仙药,使他长生不老。这些描写充满了道教神仙思想,展现了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禅修感悟。诗人在这个仙山禅修之地,明白了佛道相通之理。他感叹自己前世可能是另一个人,如今却能平静相对。这种境界就是"不二法门"(佛教最高真理),自然让人产生敬仰之情。这部分融合了佛教思想,表达了诗人对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烂柯山的美景和仙迹,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融合了道教的神仙思想和佛教的禅理,展现了唐代文人常见的佛道双修思想。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创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仙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远离尘嚣、心灵净化的美好体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