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春波师

为地方支仓储十年,为地方谋教育百年,怨之府也,名之贼也,身之蠹也,嘻惫矣尽;
来四千里闾吾师疾,出三千里闻吾师讣,泰山颓乎,梁木坏乎,哲人萎乎,嗟胡不归。

现代解析

这首挽诗用直白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恩师陈春波的深切哀悼。全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前半段用三个"为地方"开头的排比句,概括了老师一生的奉献:管理地方粮仓保障民生,推动地方教育培养人才。接着用三个"之也"的排比,道出老师承受的压力——被人怨恨、名声受损、身体透支。"嘻惫矣尽"四个字,饱含心疼,说老师就这样累垮了。

后半段通过空间距离的变化,展现师生情深。"来四千里"赶去探望病中的老师,"出三千里"突然接到噩耗,地理距离的拉大反而凸显了心灵的贴近。随后连用三个典故:像泰山崩塌般令人震惊,像栋梁折断般失去依靠,像智者逝去般令人痛惜。最后"嗟胡不归"的叹息,既是问老师为何不回来,也是恨自己没能见最后一面。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重复的句式、强烈的对比和贴切的比喻,把对恩师的敬爱、对逝去的痛心、对未及尽孝的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平凡中的伟大"——老师做的都是基层工作,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