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未三月随外子挈松柏两儿买棹游西湖还登烟雨楼遂至青镇奉母返吴门作诗四章以纪之 其一

西湖幽绝处,人迹罕经行。
古木四围合,野禽三两声。
孤山终不俗,处士旧留名。
欲荐寒泉菊,高风同借宿招提境,吟诗静夜分。
月光初地见,花气后台闻。
何处晓钟动,满城香钵熏。
山僧绝供亿,欹枕卧看云。
水鸟飞何处,苍茫云满湖。
《棹歌》有遗响,不见小长芦。
浦溆仍烟雨,楼台似画图。
家风在严濑,能把钓竿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全家游西湖的闲适之旅,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

开篇直接点出西湖幽静少人的角落,古树环绕、野鸟啼鸣,营造出远离喧嚣的意境。诗人特别提到孤山和"处士"(指隐居的文人),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想用菊花祭奠这些古人,暗示自己也想追求这种超脱的生活。

中间部分写夜晚借宿寺庙的体验。月光洒落、花香浮动,钟声与香火气息交织,僧人不受世俗打扰,悠闲地躺着看云——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宁静的寺院生活,也透露出诗人对清净境界的喜爱。

最后部分转向湖景描写。水鸟飞过苍茫湖面,让人想起古代的《棹歌》,但已不见当年诗人(小长芦指清代诗人朱彝尊)。烟雨中的湖岸和如画的楼台,既是对眼前景色的赞叹,也暗含对往昔文人雅士的追忆。结尾以"家风在严濑"(用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的典故)自问能否放下俗务、归隐自然,留下悠长余韵。

全诗像一幅水墨长卷,既有"古木野禽"的自然野趣,又有"钟声香火"的禅意,更通过历史典故的穿插,让简单的游记有了文化厚度。诗人通过这次家庭出游,其实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文人传统的追慕,以及在俗世中寻找心灵宁静的渴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