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维新归四明省亲

我昔隐居白云边,耳闻学士杨大年。比来偶尔识丰采,岿然如睹蓬壶仙。

云霄籍籍纷簪组,学士才华独奇古。史笔浑雄司马迁,词源浩瀚唐韩愈。

十年坐对玉堂春,九重眷顾应殊伦。大羹未试调和手,陈情暂乞归宁亲。

都城八月秋风早,浮云捲尽天如扫。拜宠初辞五凤楼,香车便出长安道。

大通桥头流水香,槐阴细细槐花黄。临岐酌酒一为别,兴发不辞归路长。

画船锦䌫波千顷,客散风恬醉初醒。两岸斜阳万里情,半江斜日孤帆影。

行行遥指浙东城,天际逶迤不断青。苏台月色吟边见,鄞水潮声梦里听。

倚门慈母头如雪,宫锦新衣懒不着。元炜登堂夙愿偿,曾参调膳离忧歇。

故山依旧故人疏,吊古登高思有馀。重门日暖高轩屦,曲巷频回长者车。

一时游乐未知极,转头便见梅花白。海味虽甘久佳人,文星长照东归客。

吾皇图治初励精,瓦缶毁弃黄钟鸣。先生欲副苍生望,移孝为忠是别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送别朋友杨维新回老家探亲的故事,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孝道的赞美。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回忆与赞美 开头作者回忆自己以前隐居时,就听说过杨维新的才华。现在亲眼见到他,感觉像遇到神仙一样。作者用"司马迁的文笔""韩愈的才学"来夸赞朋友,说他虽然身居高位(在朝廷做官十年),但始终保持文人的风骨。

2. 送别场景 八月秋风里,朋友辞官回乡。大通桥边槐花飘香,两人喝酒告别。这里用"画船""锦缆"等意象描绘出优美的送行画面,"半江斜日孤帆影"这句特别有画面感,孤帆远影中透着依依不舍。

3. 想象归途 作者想象朋友一路向东,经过苏州、宁波,用"月色""潮声"这些江南典型景物,让读者仿佛跟着一起旅行。想到朋友即将见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穿着新衣等儿子回来,画面温馨感人。

4. 劝勉期许 最后作者委婉提醒:虽然家乡生活惬意("海味虽甘"),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吾皇励精图治"),希望朋友尽孝后能继续为国效力,把对母亲的爱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 - 把送别写得像连环画,从京城送别到想象归途,场景自然转换 - 既有"浮云卷尽天如扫"这样大气磅礴的写景,也有"慈母头如雪"这样细腻动人的亲情描写 - 最后升华主题,把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结合起来,显得格局开阔

就像我们现代人送好友回老家,既为他能见到父母高兴,又期待他早日回来一起奋斗,古今人情其实是相通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