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八月潮

五丁椎碎烂银堆,注作东南水一杯。
秋半忽疑天外雪,夜深俄听月中雷。
大鹏击浪惊龙卧,老蜃嘘云误燕来。
日日涛头多拱北,至尊元在郁箫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前两句用神话般的想象开篇:就像天神用巨锤砸碎了一座银山,碎片化作滔滔江水注入东南。这里把潮水比作"烂银堆",既写出浪花的洁白,又突出其破碎飞溅的动感。

中间四句通过多重感官体验展现潮水的威力: - "秋半忽疑天外雪":八月的潮水像突然从天而降的暴雪,视觉上制造强烈反差 - "夜深俄听月中雷":夜晚的潮声如同月宫传来的雷鸣,听觉上形成空间错位 - "大鹏击浪"和"老蜃嘘云"两处神话典故:用大鹏鸟掀浪、蛟龙吐雾的奇幻画面,表现潮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最后两句暗含深意:潮水日日朝北方奔涌,就像臣子朝拜君王。这里的"郁箫台"传说中是神仙居所,既呼应开头的神话色彩,又暗喻自然力量的崇高。

全诗最妙处在于: 1. 把常见的自然现象写出神话史诗感 2. 动静结合——既有银堆碎、大鹏击浪的激烈动态,又有"龙卧""燕来"的静态点缀 3. 多维度描写:颜色(银白)、声音(雷)、触感(雪)、甚至神话传说交织呈现

就像用文字拍摄了一部震撼的3D自然纪录片,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浪涛气息。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