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丈人歌和云汀制府

我闻拓格之松日月所出入,直与元气通呼吸。
亘古独立大荒中,世人何曾见针粒。
又闻负郯岩前松,龙鳞半空夭矫如有神。
云幢星盖俨侍从,仙灵荒忽难具陈。
何如东海大松近郊甸,撑空卧波人共见。
劫灰兵燹几推排,此松龙颜终不变。
我未见此松,诵诗复披图。
倏觉寒风谡谡生座隅,奇姿谲熊不可以思议,纵有妙手难描摹。
松身拳曲才五尺,平分两干各奇绝。
一干横走学长虹,势欲东窥尾闾泄。
舒肱探爪似与骊龙争,瘦骨枯缠万年铁。
忽然夸多斗靡怒发千万枝,盘郁玲珑互纠结。
其一下趋欻上拟,亦分两株逞恢诡。
斗屈右臂如弯弓,如柳三眠更三起。
又如常山之蛇击其中,首尾回环相角犄。
一松幻就百龙身,游戏神通乃至此。
吁嗟乎,此松之奇天下无。
大如山河分两戒,细者须鬣璎珞珠。
蜿蜒诘曲无相不具足,怖伏鲸犼奔天吴。
赠之蟠龙名,奉以丈人号,风过掀髯应一笑。
借问丈人年,依稀记在商周前。
应是当年大禹治水驱龙走,一龙偃蹇不肯受。
作使风雨直到海东头,蜕形化作支离叟。
宇内艳说黄山松,最奇一株称卧龙。
田盘山中多偃盖,每邀龙辇夸遭逢。
此皆苍古世无比,莫与丈人论甲子。
洞庭龙威尚恐肩随,穆隥秦封云礽耳。
噫吁嘻,古称寿考多不材,似尔变化何雄哉。
苍生霖雨有人在,偶贪高卧非衰隤。
君不见海滨昨夜风雷厉,丈人又作拿云势。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夸张浪漫的手法,描绘了一棵神奇的古松树,把它比作蟠龙变化的老人,展现了自然生命力的壮美。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此松龙颜终不变"):
诗人先列举传说中的神树作对比,比如传说中太阳月亮出入的拓格松、长着龙鳞的负郯岩松,但都不如眼前这棵生长在东海边的松树。这棵松树经历战火依然挺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我未见此松"到"游戏神通乃至此"):
诗人通过想象描写松树的奇特形态。虽然松树只有五尺高,但枝干像两条龙一样分叉伸展:一条像横卧的彩虹向东延伸,枝条像龙爪般纠缠;另一条枝干像弯弓,又像蛇一样首尾呼应。整棵树就像百条龙在嬉戏,充满动感。

第三部分("吁嗟乎"到"蜕形化作支离叟"):
赞叹这棵松树举世无双。大的枝干像山河分立,小的枝叶像珠宝璎珞。诗人给它起名"蟠龙丈人",猜想它是大禹治水时不肯离开的龙变的,充满神话色彩。

第四部分(最后部分):
将黄山名松、帝王封赏的古树与这棵松对比,突出它的古老和神奇。结尾用昨夜海边风雷的描写,暗示这棵松树依然充满活力,随时可能化作飞龙冲天而去。

全诗最大特点是把静态的松树写得活灵活现:
1. 用大量动物比喻(龙、蛇、虹)让树木"活"起来
2. 融入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感
3. 通过对比突出这棵松的独一无二
4. 结尾的动态描写留下想象空间

诗人其实是通过赞美松树,表达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这棵经历风雨依然挺拔的松树,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中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让普通的松树变成了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形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