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

东洛言归去,西园告别来。白头青眼客,池上手中杯。 ——裴度
离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征轮今欲动,宾阁为谁开。 ——刘禹锡
坐弄琉璃水,行登绿缛堆。花低妆照影,萍散酒吹醅。 ——白居易
岸荫新抽竹,亭香欲变梅。随游多笑傲,遇胜且裴回。 ——张籍
澄澈连天境,潺湲出地雷。林塘难共赏,鞍马莫相催。 ——裴度
信及鱼还乐,机忘鸟不猜。晚晴槐起露,新雨石添苔。 ——刘禹锡
拟作云泥别,尤思顷刻陪。歌停珠贯断,饮罢玉峰颓。 ——白居易
虽有逍遥志,其如磊落才。会当重入用,此去肯悠哉。 ——张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四位大诗人(裴度、刘禹锡、白居易、张籍)在宴会上接力创作的联句诗,主题是送别好友白居易(诗中称"白二十二")离开洛阳。全诗通过描写宴会场景和自然景物,表达了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心情。

开头四句由裴度起笔,点明这是送别宴——白居易要从洛阳(东洛)离开,朋友们在西园的池亭设宴送行。这位头发花白却眼神明亮的客人(指白居易),正在池边举杯畅饮。

接下来刘禹锡接过话题,用音乐和行船比喻离别:琴瑟奏着不舍的曲调,白居易的小船在水面迂回徘徊。现在车轮即将启动,可这宴席明明是为谁而设呢?(暗示不舍得他离开)

白居易自己写的部分最生动:大家坐在琉璃般清澈的水边玩耍,登上长满绿草的小土堆。低头看见水中花影映着妆容,酒杯里的浮萍被吹散——这些细节让宴会场景跃然纸上。

张籍随后描写环境变化:岸边新竹抽枝,亭边梅花飘香。大家游玩时潇洒随意,遇到美景就流连忘返。裴度又接上写景:池水清澈如镜,泉声像地底雷声般回荡。可惜这样美的林塘景色,即将因为离别而难以共赏。

后半段刘禹锡用鱼鸟自比:水中的鱼因为信任而欢快,鸟儿也不猜疑人类(暗喻朋友间的坦诚)。雨后初晴,槐叶沾露,石阶新添青苔——这些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带着淡淡的离愁。

最后四人轮流表达不舍:白居易说虽然要像云泥般分离,仍想多留片刻;歌声停了如断线的珍珠,酒醉后像玉山倾倒。张籍结尾赞叹:你(白居易)虽有隐逸之志,但才华太出众,朝廷肯定会重新重用你,此去想必不会悠闲太久——这是安慰也是期待。

全诗妙在四个人的诗句无缝衔接,就像一场文字接龙游戏。通过池亭美景、宴饮细节的层层铺陈,把送别的场景写得鲜活生动,朋友间的真挚情感都融化在举杯言笑、山水草木之间,毫无刻意煽情却处处见真情。

裴度

晋国文忠公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裴度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借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