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登清源山望海,醉后作

去年登山近重九,今朝登山属端阳。流光冉冉何太速?前度木叶今青苍。

青苍满径径屈曲,盘空高陟恣遥瞩。南风吹上蜕岩颠,俯视沧溟如一粟。

沧溟尽处是吾家,当日龙舟斗水涯。邻曲馈来九子粽,闺房绣出五时花。

瀛洲盛事分明在,谁料桑田变沧海。蓬根流落客怀悲,梓里凄凉风俗改。

凭高东望思无穷,回首西山落日红。座上非无佳客在,眼前休放酒杯空!

酒樽入手万虑绝,诸蛮山水樽前列。坐爱风光胜故乡,何辞酩酊酬佳节。

玉壶酒尽动归心,下山大笑发狂吟。吟声飘荡入云际,化作诸天鸾鹤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端午节登清源山观海,酒后抒发乡愁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登山观景(前8句)
诗人对比去年重阳节和今年端午节的登山经历,感叹时间飞逝。描写了满山青翠的树木和曲折的山路,站在山顶俯瞰大海,感觉大海小得像一粒米。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山势之高。

2. 思乡之情(中间8句)
望着大海尽头,诗人想起家乡端午节的场景:龙舟竞渡、邻居送粽子、家中女眷制作端午饰品。但如今家乡已经物是人非,风俗改变,自己漂泊在外,内心充满悲伤。

3. 借酒消愁(最后12句)
诗人与朋友饮酒赏景,虽然眼前风光胜过故乡,但仍难解乡愁。酒尽准备下山时,借着酒兴放声吟诗,声音飘入云端,仿佛化作仙鹤的鸣叫。这里用浪漫的想象表达内心的苦闷。

全诗特点:
- 时间对比:去年重阳vs今年端午,突出时光流逝
- 空间对比:高山vs大海,故乡vs异乡,形成强烈反差
- 情感变化:从赏景的愉悦到思乡的悲凉,再到借酒消愁的狂放
- 语言生动:用"如一粟"形容大海,用"鸾鹤音"比喻吟诗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节日登高的雅兴、壮丽的山海景色与深沉的乡愁完美结合,最后以酒后的狂放作结,展现了文人特有的豪迈与忧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