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衣曲

商飙落叶如飞燕,寒衣处处催针线。
征夫一去未曾还,十载相思不相见。
相见家乡讵有期,旧衣寄尽寄新衣。
织成窗外三更月,缝就镫前半晓鸡。
忆昔裁衣手腕轻,算来宽窄能相称。
悠悠离别已多年,心意商量愁未定。
定识腰肢旧日非,剪来那得更宽围。
试把妾身还自约,嫁衣宽尽不相依。
再四丁宁寄徒侣,愿见儿夫亲付与。
泪痕滴上半成殷,到日开时应认取。
吁嗟乎!
王家多难为前驱,休说封侯志尚虚。
又恐思家徒乱意,衣间不付一封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妻子为远征丈夫缝制寒衣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古代军嫂的辛酸与深情。

开篇用秋风扫落叶比喻时光飞逝,带出"寒衣催针线"的紧迫感。丈夫十年未归,妻子只能不断寄衣服寄托思念,从旧衣寄到新衣,在月下灯前熬夜赶制,连公鸡打鸣都成了她的工作时间标记。

最动人的是妻子缝衣时的心理活动:她回忆当年为丈夫裁衣时还手法生疏,如今手艺纯熟却无人欣赏。更心酸的是,她发现按照记忆中的尺寸做的衣服总嫌太宽——原来丈夫离家多年,她已无法想象对方现在的体型。最后她甚至拿出自己结婚时的嫁衣对比,发现连嫁衣都变得宽松,暗示她在等待中消瘦憔悴。

结尾处妻子再三叮嘱同伴一定要亲手转交,还在衣服上留下泪痕作为"防伪标记"。最后三句更是点睛之笔:她既希望丈夫建功立业,又怕说封侯太遥远,更不敢写信倾诉思念,怕扰乱丈夫心神。这种矛盾心理,把军嫂既骄傲又心痛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就像一部古代版的"军嫂日记",没有直接说多思念,但每个缝衣的细节、每个心理活动都在诉说:我一直在等你回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