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护国寺

振锡携瓶谒未央,薜萝衣湿惹天香。
晓辞丹陛君恩重,笑指旧山归路长。
何处漱泉吟夜月,几程闻雨宿云房。
他年松下敲门去,应许尘襟拂石床(《天台续集》卷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辞别皇宫、回归山寺的旅程,充满禅意与自然之美。

前两句写僧人出发时的场景:他手持锡杖、带着水瓶离开皇宫(未央宫),山间藤萝的露水沾湿僧袍,仿佛连衣服都染上了天界的香气。这里用"天香"暗示僧人的高洁,也让人感受到清晨山林的清新。

中间四句生动展现了归途中的自由与诗意:清晨辞别时还感念皇恩厚重,转眼已笑着指向远方山路。僧人随心而行,渴了就在泉边饮水赏月,累了就在云雾缭绕的僧舍听雨而眠。这些画面传递出僧人超脱世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未来的约定:将来我要去山寺拜访,想必你会允许我这位俗人拂去石床的尘埃,与你同坐论禅。这个温馨的想象,既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方外之人的包容。

全诗通过"振锡""漱泉""闻雨"等细腻动作,塑造了一位洒脱自在的僧人形象。最动人的是那种介于尘世与山林之间的悠然情调——既不忘君恩,又向往云泉;既有离别的不舍,又有归隐的欣喜。诗人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修行者"身在红尘,心向青山"的精神世界。

赵况

赵况,天水(今属甘肃)人。进士及第(《乖崖集》卷八《送赵况进士谒李员外序》)。真宗时通判宿州(《武夷新集》卷四《史馆赵祠部况通判宿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