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吴君与大夫
吴侯大雅姿,妙龄饱经术。
场屋早蜚声,囊锥颖立出。
携书走帝阍,一第颔髭摘。
夷途骋骏步,霄汉刷健翮。
胸中万馀卷,未试二三策。
谁知廊庙具,反任州县责。
官小不自卑,直道酬平昔。
爱民如爱子,忧国如忧室。
恺悌疲俗苏,廉介贪夫律。
至今遗爱地,籍籍数嘉绩。
松菊动归思,尘埃辞吏役。
挂冠神武门,高卧扬雄宅。
追念平生为,秋毫一无失。
桎梏谢轩冕,膏肓嗜水石。
十载州府间,不见庞公迹。
万事同甑破,百年过箭疾。
呜呼老成人,忽忽就窀穸。
丰碑存众口,馀庆有佳息。
於公虽无憾,岂不为时惜。
作诗遣哀情,诗成转凄恻。
场屋早蜚声,囊锥颖立出。
携书走帝阍,一第颔髭摘。
夷途骋骏步,霄汉刷健翮。
胸中万馀卷,未试二三策。
谁知廊庙具,反任州县责。
官小不自卑,直道酬平昔。
爱民如爱子,忧国如忧室。
恺悌疲俗苏,廉介贪夫律。
至今遗爱地,籍籍数嘉绩。
松菊动归思,尘埃辞吏役。
挂冠神武门,高卧扬雄宅。
追念平生为,秋毫一无失。
桎梏谢轩冕,膏肓嗜水石。
十载州府间,不见庞公迹。
万事同甑破,百年过箭疾。
呜呼老成人,忽忽就窀穸。
丰碑存众口,馀庆有佳息。
於公虽无憾,岂不为时惜。
作诗遣哀情,诗成转凄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悼念一位名叫吴与的官员,用平实的语言赞美了他的一生品格和政绩。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人物形象:开篇用"大雅姿"形容吴与气质高雅,说他年轻时就有学问("饱经术"),像锥子放在布袋里总会露出尖儿一样早早展露才华("囊锥颖立出")。进京赶考一举中第,胡须还没长齐就当了官,说明他年少有为。
2. 为官之道:诗中强调他虽然官职不高,但始终正直做人。用"爱民如爱子,忧国如忧室"这样接地气的比喻,说他像关心自家房子一样关心国家,像疼爱孩子一样爱护百姓。在地方上推行仁政,让疲惫的百姓得到休养("疲俗苏"),用廉洁作风约束贪官("贪夫律")。
3. 人生选择:后来他主动辞官("挂冠神武门"),像古代隐士扬雄一样归隐田园。这里用"膏肓嗜水石"的夸张说法,形容他对山水自然爱到"病入膏肓"的程度,展现淡泊名利的性格。
4. 悼念之情:最后用"甑破"(瓦罐摔碎)、"箭疾"(飞箭般快速)比喻人生无常,感叹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人突然离世。虽然说他此生无憾,但作者仍忍不住为时代失去这样的人才感到惋惜。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 - 用"爱民如子"等生活化比喻,让清官形象具体可感 - 通过"胡须未长齐就中举"等细节展现人物魅力 - 归隐时"病态般爱山水"的描写幽默又传神 - 结尾的瓦罐、飞箭比喻让生命无常变得可视化
这种写法让古代官员形象跳出刻板印象,既有事业成就,又有生活情趣,还有人格坚守,立体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