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偈颂十首》中的诗,用一种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探讨了心、佛与物的哲学关系。下面我们逐句解析:
1.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这句的意思是,心和佛是合一的,不完全等同于心或佛。它试图表达心与佛之间的一种超越常规的理解,心和佛是相通的,但又不仅仅是心或佛。
2.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接着强调,心、佛和物都不是单一的概念,它们是相互关联却又各自独立的存在。这里所说的“物”指的是物质世界。
3. 半夜虚空揣出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半夜的虚空中掏出骨头。这句话很可能是为了表达一些非常规的、超乎常规的理解,或者是一种无法直接描述的体验。
4. 十分描模画难成,试问诸人是何物。 这两句表明,心、佛和物的真谛是难以通过文字或画笔等手段完全表述的,它超越了我们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5. 阿呵呵,咄咄咄。 两个“阿呵呵”、两个“咄咄咄”,可以理解为一种感叹或启发式的呼喊,强调了诗中所述的超凡体验或哲理。
6. 拶倒门前大案山,搏风放出辽天鹘。 这两句意为推倒门前的大案山,搏击狂风,放出辽天的鹘鹰。它可能表达了一种超越束缚、自由飞翔的精神追求。在这里,“大案山”象征着束缚和限制,而“辽天鹘”则象征着自由和超越。
整个诗词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探讨了心性、佛性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超越常规理解的哲理追求。它提醒我们,要超越表象,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真理和自由。
释昙密
释昙密(一一二○~一一八八),号混源,俗姓卢,天台(今属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师资福道荣。十六圆具,习台教,弃依大慧于径山。后历访名宿,无省发。之泉南教忠求决于晦庵。偶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即往梅阳,参见妙喜,历四载。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迁台城、紫箨、鸿福、万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诏居净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弥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