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崆峒

偶上崆峒万仞山,恍疑身在碧云端。
遥看华岳峰三垤,俯视秦川弹一丸。
雨后苍龙归石洞,夜深元鹤下瑶坛。
何须更问蓬莱岛,此地令人欲挂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游崆峒》描绘了作者登上崆峒山时的震撼体验和超脱尘世的心境,用生动的比喻和神话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1. 开篇的视觉冲击:
前两句直接带读者进入场景——作者偶然登上极高的崆峒山,感觉像踩在云里。这里的“万仞山”(极高山)和“碧云端”形成对比,既写实(山高入云)又写虚(飘飘欲仙的错觉),让读者瞬间感受到山势的险峻和登高后的恍惚感。

2. 夸张的俯瞰视角:
三四句用夸张手法写俯视的景色:远处的华山像三个小土堆,广阔的秦川大地像一颗小弹丸。这种“缩小术”凸显了立足点之高,仿佛从太空看地球,让人直观体会到“会当凌绝顶”的豪迈。

3. 神话元素的融入:
五六句转入奇幻场景——雨后的苍龙(可能指山间云雾或溪流)钻回石洞,深夜仙鹤飞降祭坛。这里用“苍龙”“元鹤”这些道教符号(崆峒山是道教名山),把现实山水和神话传说糅合,营造出神秘氛围,暗示这里不是凡俗之地。

4. 结尾的顿悟: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作者觉得根本不用去找蓬莱仙岛,这地方就美得让人想辞官隐居。“挂冠”指弃官,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而崆峒山成了比蓬莱更触手可及的仙境。

全诗魅力在于:
- 画面感强:从云中视角到微观景物,像一部山水纪录片。
- 虚实结合:真实登山体验+神话想象,让普通风景有了仙气。
- 情感递进:从惊叹(山高)→震撼(视野)→神往(仙境)→超脱(弃俗),层层推进。

普通人读它能感受到:登高时的畅快、面对自然的渺小感,以及暂时逃离现实的向往——就像现代人旅行时突然想“辞职去流浪”的瞬间冲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