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送晓山师住如如庵
讯毗陵、乌衣甲第,投闲正属雄思。金鳞直透千重网,霞气赤城遥驶。
良健矣。好不涉程途,幻出莲花水。名山社里。怪采菊狂生,蜉蝣晋宋,亲执远公袂。
情偶结,乐土移归瘠里。溪田雀啄香米。儒门淡泊相传久,那得无人飙起。
奇特事。本李耳衔杯,却见瞿昙醉。逢场曰寄。贵出匣吹毛,弥天伎俩,重把马驹繫。
现代解析
这首《摸鱼儿》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老师晓山去如如庵修行的复杂情感。
上阕开头用"乌衣甲第"(贵族府邸)形容晓山原本的生活环境,说他选择隐居是出于"雄思"(高远的志向)。接着用"金鳞透网"(鲤鱼跃龙门)比喻他突破世俗束缚,像霞光一样飞向"赤城"(道教仙山)。"好不涉程途,幻出莲花水"赞叹他能超脱尘世,创造清净境界。后几句提到"采菊狂生"(陶渊明)和"远公"(高僧慧远),暗示晓山像这些隐士一样追求精神自由。
下阕写晓山从富饶之地来到贫瘠山区,却把这里变成"乐土"。"儒门淡泊"指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而"李耳衔杯"(老子喝酒)、"瞿昙醉"(佛祖醉酒)的奇特想象,表现佛道思想的交融。最后用"吹毛剑"(锋利宝剑)和"马驹"(佛教比喻心性)的典故,既赞美晓山修为高深,又暗含对他未来弘法利生的期待。
全诗通过鱼跃龙门、霞光飞驰等动态意象,与莲花净土、香米乐土等静态意象交织,在对比中展现修行者突破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过程。用典自然贴切,将儒家操守、道家逍遥与佛家超脱熔于一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