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一位名叫苏明允的文安县主簿(基层官员)。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一个有才华却命运坎坷的文人形象。
前四句写苏明允的生前:他来自偏远闭塞的岷峨山区(四川一带),初到京城就获得盛名。但这位白发老人一生只追求学问真理("闻道胜"),到死都没能穿上显示官位的青衫荣归故里。这里"青衫不及"暗示他生前未能升迁。
后四句写葬礼场景:灵柩经过时连山猿都为之哀鸣,紫燕绕着丧幡飞舞,葬礼上铃铎声声。最后两句用典故感叹——像汉代杨雄(字子云)这样的才子,死后竟不能归葬故乡。"天禄校书"指杨雄曾校书天禄阁,这里暗指苏明允也是怀才不遇的文人。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反差: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生前不得志,死后葬礼却得到自然万物的共鸣。诗人通过猿哭燕飞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天地都为这个失意文人致哀,比直接说"他很有才华"更有感染力。最后用杨雄的典故,把个人悲剧上升到古代文人共同的命运困境。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