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曾国荃联
继难兄文正以镇石头,回忆雨花战罢,穴扫渠擒,弹指已廿有六年,况更经七载兼圻,南洋波靖,北国烽销,到今遗爱有碑,白下怀贤,一瓣馨香齐坠泪;
后阿咸惠敏而骑箕尾,何堪露薤歌残,人亡国瘁,伤心才百数十日,最痛是三朝元老,钟阜云颓,淮流潮咽,差堪易名锡典,紫光留像,千秋竹帛与招魂。
后阿咸惠敏而骑箕尾,何堪露薤歌残,人亡国瘁,伤心才百数十日,最痛是三朝元老,钟阜云颓,淮流潮咽,差堪易名锡典,紫光留像,千秋竹帛与招魂。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悼念晚清名臣曾国荃的,用现代语言解析如下:
上联以"继难兄文正"开篇,点明曾国荃继承其兄曾国藩(谥号文正)的事业镇守南京(石头城)。"雨花战罢"指曾国荃攻破太平天国天京的战役,"穴扫渠擒"形容彻底剿灭敌人的场景。作者感慨这场战役已过去26年,而曾国荃又用7年时间总督两江(兼圻),平定南方海疆(南洋波靖),稳定北方边防(北国烽销)。如今南京(白下)百姓为他立碑纪念,众人焚香悼念时都忍不住落泪。
下联"后阿咸惠敏"指曾国荃(谥号忠襄)去世时间晚于侄子曾纪泽(谥号惠敏)。"露薤歌残"化用古挽歌《薤露》,暗示生命短暂。作者悲痛曾国荃去世才百日(百数十日),特别痛惜这位历经三朝(道光、咸丰、同治)的重臣。用"钟阜云颓"(紫金山云散)、"淮流潮咽"(淮河呜咽)的意象渲染哀伤。最后说朝廷应给予谥号(易名锡典),在紫光阁悬挂画像(清代表彰功臣之处),让史册永远铭记他的功绩。
全联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既展现曾国荃扫平太平天国的战功,又突出他治理地方的政绩,最后落在当代人的深切悼念上。用南京地理意象(雨花台、钟山、淮河)贯穿全篇,使哀思更具地方特色。数字的运用(26年、7载、百日)形成强烈的时间对比,突显人生短暂而功业长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