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
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君知否,我生於何处,死亦魂归。
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君知否,我生於何处,死亦魂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一位古代女子在战乱中的血泪自述,用直白的语言道尽了乱世女性的悲惨命运。
上片像是一封泣血的家书。开篇就哭诉"我生不逢时",接连遭遇战乱、被掳、强迫为妾的厄运。最痛心的是与亲人失散,"父母兄弟不知东西",想写家书却不知该托付给谁——这个细节特别揪心,让人看到她孤苦无依的绝望。
下片转向更细腻的内心描写。被掳北上的女子回望故乡("雁峰"指衡阳,代表南方),连用四个生活细节:头发太长戴不了斗笠,腰太细骑不稳马,这些本该是女子美好特质的事物,此刻都成了逃命的障碍。最后用"缺月疏桐"的凄凉景象,引出最催人泪下的告白:无论生死,灵魂都要回归故土。
全词最震撼的是结尾三句,像是突然对着苍天喊出的心声。没有华丽辞藻,就是最朴素的"我从哪里来,死了也要回去",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现代读者也能瞬间共情八百年前那个在马背上哭红了眼睛的女子。
刘氏
刘氏,莆阳(今福建莆田)人(《永乐大典》卷二六○四)。据所录诗,南宋初年已五十。今录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