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木兰花 题南水上人诗卷尾

六朝僧话三生事,雨后人归花下寺。
我最怜渠,不数琴聪与蜜殊(东坡呼惠聪为琴聪,仲殊为蜜殊)。
借师禅板为歌板,唱到江东春又晚。
晴絮茫茫,纵使无愁也断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题为《偷声木兰花 题南水上人诗卷尾》的诗词,让我们来一起赏析它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关于南水上人诗卷的诗。南水上人可能是僧人的名字或者与僧人有关的人或事。诗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南水上人诗卷的欣赏和感慨。

开头两句,“六朝僧话三生事,雨后人归花下寺。”描绘了僧人在雨中讲述佛教的故事,雨停后人们回到花下的寺庙。这里的“六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这里可能用来代表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僧话三生事”,可能是在讲述佛教的轮回和因果报应等教义。“雨后人归花下寺”,则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宁静和和谐。

接下来,“我最怜渠,不数琴聪与蜜殊。”诗人表达了他最怜爱的是南水上人,而不是其他人或事物。这里的“琴聪与蜜殊”,可能是指历史上的名人或者诗人所欣赏的人,但在这首词中,诗人的关注点在南水上人身上。

再往后,“借师禅板为歌板,唱到江东春又晚。”诗人想象南水上人借用禅板作为歌唱的节拍器,唱出了动人的歌声。这里的“江东春又晚”,可能指的是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也可能暗示南水上人的歌声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常。

最后两句,“晴絮茫茫,纵使无愁也断肠。”表达了诗人对南水上人诗卷的欣赏到了极致,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深沉而动人。即使在没有忧愁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诗卷的感染力而感动到断肠。这里的“晴絮”,可能指的是晴朗的天空中的柳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茫茫”,则表达了诗人的心境被南水上人的诗卷所深深打动。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僧人和诗卷,表达了诗人对南水上人诗卷的欣赏和感慨。词中运用了美好的景象和深情的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词的艺术魅力。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