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安仁孝子吴汤生长歌

髫龄敦至性,孺慕可相期。
大义炳天壤,稚幼匪所思。
卓哉吴氏子,纯孝笃天姿。
成童疗母疾,刲肉补亲肢。
力学耽经史,时艰值乱离。
猝焉寇警至,奉母潜郊陲。
烽火环山邑,兵戈遍水湄。
忽闻父陷贼,伯氏竞相随。
曰我不往救,孝友肩者谁。
真气鼓大勇,激烈发深悲。
号呼争缚絷,视死甘如饴。
捐躯请代父,融翂迹可追。
别离惨万状,慷慨志不移。
挺身蹈白刃,血泪溅征帷。
魂魄光朝日,英风捲义旗。
逆种无唯类,孝子有封貤。
垄树荣幽旐,江风咽暮吹。
百年昭简册,纶綍下彤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名叫吴汤生的孝子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一、故事内核——孝心的极致表现
诗歌用白描手法讲述了一个"割肉救母、代父赴死"的孝子故事。就像现代影视剧里的英雄主角一样,吴汤生小时候就割自己的肉给母亲治病,长大后更在战乱中为救父亲主动赴死。这种超越生死的孝心,就像一颗催泪弹,直接击中中国人最重视的"孝道"情结。

二、艺术手法——电影镜头般的叙事
诗人像导演一样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1. 对比手法:用"烽火连天"的战争背景,反衬主人公单枪匹马救父的悲壮
2. 特写镜头:"血泪溅征帷"这样血腥的画面,强化了牺牲的震撼感
3. 蒙太奇剪辑:将童年割肉、青年救父的场景跳跃式串联,形成人物成长弧光

三、精神升华——平凡人的英雄主义
这个孝子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主角不是天生英雄,而是一个会害怕但依然选择的普通人。诗中"视死甘如饴"的描写,不是说他真的不怕死,而是展现普通人因爱而生的勇气。就像现代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一样,这种源自本能的牺牲精神,超越了时代依然令人动容。

这首诗就像古代版的《感动中国》颁奖词,用质朴有力的语言告诉我们:最打动人心的英雄,往往就来自日常生活里那些为爱勇敢的普通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