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潘夫子天寿先生花卉册页(二零零五年杭州作)
已失杏坛路,相寻泗水滨⑴。
遗芳出画卷,遽若隔千春。
厦柱当风折,荨丛扼野津。
临流怀楚客,事事发悲辛。
当日景云里(杭州景云村。夫子所居也。),微言莞尔亲。
守常⑵终大道,芥子⑶起星辰。
子曰乘桴⑷去,雾茫未堪循。
海上风波险,世间吾道贫。
归来松菊下,犹自涤巾尘。
遗芳出画卷,遽若隔千春。
厦柱当风折,荨丛扼野津。
临流怀楚客,事事发悲辛。
当日景云里(杭州景云村。夫子所居也。),微言莞尔亲。
守常⑵终大道,芥子⑶起星辰。
子曰乘桴⑷去,雾茫未堪循。
海上风波险,世间吾道贫。
归来松菊下,犹自涤巾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老师潘天寿先生的深切怀念,同时感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衰落。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
开头四句写诗人寻找老师足迹却只能通过画作感受其精神,仿佛隔着千年时光。这里用"杏坛"(孔子讲学处)和"泗水"(孔子故乡河流)暗示潘先生如同古代圣贤,他的艺术精神已难追寻。
中间八句用"大厦柱子折断"比喻传统文化遭受冲击,"荨麻丛生"象征文化传承受阻。诗人想到屈原投江的典故,暗喻文化人面临的困境。回忆老师在杭州景云村寓所的亲切教诲,用"芥子纳须弥"的佛家典故,赞美老师能从微小事物中展现宏大境界。
最后六句借孔子"乘木筏出海"的典故,写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漂泊无依。"海上风浪"象征现实困境,"吾道贫"指传统文化式微。结尾回到老师故居的松菊意象,表现诗人坚守文化操守的决心,像古人用头巾滤酒般保持精神纯洁。
全诗巧妙融合孔子、屈原等文化符号,通过老师画作、故居等具体意象,展现了对师道传承与文化命运的思考。用典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在怀念中寄托了对文化复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