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貉行
山人朝猎得一貉,换米一筥十日乐。
一貉可怜获一筥,百貉成裘知几许。
素丝细制光蒙戎,堆床照耀锦绣红。
王孙著来骑大马,霜飞雪下无寒风。
时易调移不称意,金毳纵横遭委弃。
朱门错刀如流泉,还忆山人始得年。
一貉可怜获一筥,百貉成裘知几许。
素丝细制光蒙戎,堆床照耀锦绣红。
王孙著来骑大马,霜飞雪下无寒风。
时易调移不称意,金毳纵横遭委弃。
朱门错刀如流泉,还忆山人始得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打猎的山民偶然抓到一只貉(一种毛皮动物),用它的皮换了一筐米,高兴了十天。但诗人通过这个小事,延伸出一个关于贫富差距的深刻思考。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山民辛苦打一只貉只能换十天口粮,而富贵人家要收集上百张貉皮才能做成一件皮草大衣。这里用"可怜"二字点出底层人民的艰辛。
中间四句描写皮草的华贵:雪白的丝线精心缝制,毛色光亮蓬松,放在床上像红锦绣一样耀眼。贵族子弟穿着它骑马招摇,再冷的天也不怕。这里用"照耀""锦绣"等词凸显奢侈。
后四句笔锋一转:当时尚潮流改变,这些昂贵的皮草就被随意丢弃。富贵人家挥金如土("错刀如流泉"指花钱像流水),却没人记得最初那个山民抓到第一只貉时的欣喜。
全诗通过"一张貉皮"这个纽带,把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和上层阶级的奢靡串联起来。最后用"还忆"二字形成强烈反问,暗讽社会不公。就像现在某些奢侈品被富人追捧又很快淘汰,而制造它们的工人却收入微薄,古今社会的贫富问题惊人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