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伯承还吴

今朝佳节是花朝,相送重来白下桥。
老语生憎莺舌巧,新愁翻压柳眉娇。
天街有雨尘还少,酒巷无风旆自摇。
咫尺清明归未及,羡君先上木兰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朋友韩伯承回吴地(现在的江苏一带)所作。诗中既有对花朝节的描述,也有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还融入了一些春日的景象。

首句“今朝佳节是花朝”,点明了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二,是传统的花朝节,这一天大家都会赏花、踏青,非常愉悦。诗人在这里提到了花朝节,不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更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氛围,营造一种美好的背景。

接着“相送重来白下桥”,诗人说又来到了白下桥,这里“重来”二字暗示诗人与友人韩伯承情谊深厚,曾经多次在此相会。白下桥是南京的一个著名景点,此处借指与友人相聚的地方。

“老语生憎莺舌巧”,诗人提到了黄莺的叫声。黄莺鸣叫本是一种美好的声音,但在诗人眼中却显得有些腻烦,因为“老语”在这里比喻陈旧的话语,诗人心中或许有未解决的心事。

“新愁翻压柳眉娇”,这一句诗人则联想到路边的杨柳,描绘了一幅柳枝低垂、微带愁意的画面。“翻压”二字暗示新来的忧愁压过了柳叶上娇美的春意。

“天街有雨尘还少,酒巷无风旆自摇”,这两句转而描写春天的景色。尽管下雨了,但道路上的尘土还是减少了;酒巷中无风,酒旗却轻轻摇晃,这描绘了一幅春雨后清新宁静的画面。

“咫尺清明归未及,羡君先上木兰桡”,最后两句话是全诗的转折点。清明时节临近,诗人因未能与友人一同返乡而感到遗憾和羡慕。木兰桡是一种古代的船,这里暗指友人已乘船离开,诗人只能目送。

整首诗从节日的欢乐到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再到对春景的描绘,最后归结到对不能与友人一同返乡的惆怅。诗中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依恋之情,语言平实却深情,读来令人动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