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把什湖

草湖富地利,开屯集众工。
屯兵杂戍卒,合作力不慵。
但多播种劳,而无芟薙功。
良田与恶草,相伴各青葱。
耕报虽卤莽,终不碍岁丰。
薰风五月交,雪山水融融。
长渠亘百里,畎浍无不通。
灌溉既云足,曲折任所终。
永无水旱忧,日见仓禀充。
兵食与民食,乃将取携同。
煌煌万世利,创作饮群公。
使臣莅斯土,曲守唯兵农。
高秋看刈获,原野来清风。
椎牛饮将士,拾穗喧儿童。
劝其广积蓄,节俭免困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边疆屯田的生动画面,核心是赞美集体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劳动场景(前12句) 开头用大白话写屯田的实际情况:士兵和百姓一起干活,虽然除草不仔细("恶草"和庄稼一起长),但靠着土地肥沃和集体力量,收成依然不错。这里特别提到雪山融水通过百里水渠灌溉农田,解决了干旱问题——说明古人很懂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2. 丰收成果(中间8句) 五月暖风吹来,粮食堆满粮仓。重点强调这种屯田制度让军队和百姓都有饭吃,是"万世利"的好政策。用"煌煌"这个词,明显是在夸赞制定政策的官员们。

3. 庆祝画面(最后6句) 最后描写秋收时的欢乐场景:杀牛犒劳士兵,小孩在田里捡麦穗嬉闹。官员们一边劝大家多存粮,一边提倡节俭过日子。这个结尾很有生活气息,像电影镜头一样让人看到古代边疆的真实生活。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点:一是集体劳动改变环境的智慧(修水渠抗旱),二是丰收时军民同乐的温暖画面。诗人没有用华丽辞藻,而是用"拾穗喧儿童"这样接地气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古代田野里的欢笑声。本质上,这是首赞美劳动创造幸福的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