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之明州卫

裔夷倭奴氏,僻分带方东。
顽嚚罔率化,不与中国通。
椎结斑斓衣,习俗相剽攻。
轻生蹈巨浸,出没如熛风。
爰止崇明里,掠虏肆奸凶。
桓桓张将军,擐甲登蒙冲。
手中三尺剑,紫电明霜锋。
追北海门右,杀戮无遗踪。
执俘仍献馘,锡爵酬厥功。
拜命赤墀下,进秩佐元戎。
四明古句章,海水青浮空。
山川既佳丽,人物亦豪雄。
感别意恻恻,怀古心忡忡。
南薰吹旆旌,小队罗刀弓。
长途驿马疾,远浦渚莲红。
勉旃同前烈,策勋铭景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抗击倭寇的激烈战斗,同时表达了对友人赴任明州卫的勉励之情。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12句)生动刻画了倭寇的凶残形象:他们来自东方岛国,不服从教化,穿着怪异的花衣服,擅长水上偷袭,像旋风一样突然袭击沿海地区。诗人用"椎结斑斓衣""出没如熛风"等形象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倭寇的野蛮和危险。

第二部分(中间12句)重点描写张将军英勇抗倭的事迹:他全副武装登上战船,手持寒光闪闪的宝剑,在北海门一带全歼倭寇,把俘虏和敌人首级献给朝廷,因此获得升官嘉奖。这里"紫电明霜锋"的宝剑描写尤为精彩,既展现武器的锋利,也暗示将军的威武。

第三部分(后14句)转为送别友人:先赞美明州(今宁波)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然后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最后用"南风吹战旗""远浦红莲开"等画面,祝愿友人能像前辈英雄那样建功立业,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全诗最精彩的是战斗场面的描写,动词运用特别传神:"擐甲"(披甲)、"登"(跳上战船)、"追"、"杀戮"等词连贯有力,像动作电影镜头一样展现战斗过程。同时通过对比手法,前半段写倭寇的猖獗,后半段写我军的神勇,突出正义必胜的主题。

最后送别部分巧妙地把历史英雄(张将军)与现实友人联系起来,用"勉旃同前烈"(努力效仿前辈)的期许,使这首战诗同时成为一份特别的临别赠言。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