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入滇
丁亥夏六月,流寇犯我疆。
兵戈起仓卒,官吏接踵降。
哭声动天地,日星惨无光。
老少各逃命,道逢虎与狼。
四境恣杀掠,金帛满路傍。
劫我作奴仆,束缚虑逃亡。
举步或稍缓,鞭笞痛莫当。
箐林影昏黑,倾跌心愈慌。
惟期免敲扑,那顾鸣空肠。
暮夜集村坞,炙酒烹牛羊。
凶锋有万状,喧呼拥平冈。
醉后劓刖人,血肉溅我裳。
有时刳孕妇,男女贯旗枪。
求生固已矣,求死亦不遑。
夜半人马寂,脱身匿丛筜。
一步一惊顾,暗地呼穹苍。
狐兔起蹊隧,荆榛长成行。
踌躇奔城郭,呼绳缒垛墙。
攀援似猿猴,四顾殊傍徨。
亲戚闻我至,城头问审详。
朋友闻我至,只手相扶将。
父母向我前,拊背慰百方。
坐定复移时,始知身未亡。
努力去守陴,安能进酒浆。
但得共相保,吾亲亦永康。
兵戈起仓卒,官吏接踵降。
哭声动天地,日星惨无光。
老少各逃命,道逢虎与狼。
四境恣杀掠,金帛满路傍。
劫我作奴仆,束缚虑逃亡。
举步或稍缓,鞭笞痛莫当。
箐林影昏黑,倾跌心愈慌。
惟期免敲扑,那顾鸣空肠。
暮夜集村坞,炙酒烹牛羊。
凶锋有万状,喧呼拥平冈。
醉后劓刖人,血肉溅我裳。
有时刳孕妇,男女贯旗枪。
求生固已矣,求死亦不遑。
夜半人马寂,脱身匿丛筜。
一步一惊顾,暗地呼穹苍。
狐兔起蹊隧,荆榛长成行。
踌躇奔城郭,呼绳缒垛墙。
攀援似猿猴,四顾殊傍徨。
亲戚闻我至,城头问审详。
朋友闻我至,只手相扶将。
父母向我前,拊背慰百方。
坐定复移时,始知身未亡。
努力去守陴,安能进酒浆。
但得共相保,吾亲亦永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流寇(农民起义军)攻入云南时的恐怖场景,通过普通百姓的视角展现了战乱中的苦难。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灾难降临(开头到"血肉溅我裳"):用白描手法写流寇烧杀抢掠的暴行。官吏纷纷投降,百姓像遇到虎狼般逃命。被抓的百姓沦为奴隶,稍有怠慢就遭鞭打。流寇夜晚在村里狂欢,醉酒后残忍杀害百姓,甚至剖开孕妇肚子。
2. 逃亡经历("有时刳孕妇"到"始知身未亡"):幸存者趁夜逃进竹林,每走一步都胆战心惊。穿过野兽出没的荒路,冒险爬城墙回城。这段描写特别真实,能让人感受到逃亡者的恐惧。
3. 劫后重逢("亲戚闻我至"到最后):与亲人朋友重逢的场景催人泪下。父母摸着孩子的背反复确认活着,大家顾不上吃饭就去守城,只求平安团聚。这种朴素的情感在灾难中显得格外珍贵。
诗歌的魅力在于: - 像纪录片一样真实记录战乱,没有美化或夸张 - 通过具体细节(如孕妇被杀、爬城墙)让人身临其境 - 结尾的亲情描写与前面的暴力形成强烈对比 - 普通人的视角让历史事件更有代入感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在历史书上的"农民起义"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的血泪。作者没有讨论谁对谁错,只是如实记录老百姓在战火中的遭遇,这种真实反而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