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哀悼友人鲍勋茂的作品,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上联回忆两人的友谊:
"我们一起在朝廷写文章共事(簪毫是古代官员插笔的礼仪),在紫禁城共事的日子里,遇到任何难题都会向你请教(伯始是东汉名臣,这里借指鲍勋茂的才能)"——通过工作场景的回忆,展现逝者生前的才学和作者对他的信赖。
下联抒发痛失知己的悲伤:
"想报答你的知遇之恩,却只能像季札挂剑(春秋典故,指友人死后仍坚守承诺)一样空留遗憾。站在长满荒草的城头远望,到底要去哪里才能找到像徐君(季札的知音)这样的你呢?"——用"芜城"的荒凉景象和两个典故,强烈表达知音难再得的悲痛。
全联的精妙在于:
1. 用"紫禁追陪"和"芜城凭眺"形成繁华与荒凉的对比,突出生死两隔的冲击
2. "万事都曾咨"体现逝者不可或缺,"九原何处觅"强调永失知己的茫然
3. 通过"伯始""徐君"两个历史人物的类比,既赞美逝者德行,又让个人哀思具有普遍意义
这种将具体往事、眼前景象、历史典故自然融合的写法,既避免直白哭诉的浅露,又比单纯用典更易引发共鸣,是古典悼亡文学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