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卓君庸自青榭(丁卯)
慵人惜两脚,闭户百事了。
眼中自青榭,想像意逾好。
卓生期共游,结念已尘表。
三年淹一诺,正坐世缘扰。
轩窗定开豁,竹树亦深窅。
四山各青耸,一水将绿绕。
方春岩雨寒,及秋湖月皎。
还应结诗梦,雾夕共霜晓。
卓生真可人,爱山如爱宝。
娱亲得佳构,避世亦堪老。
城居非久计,决去胡不早。
终当此三宿,摹取山居稿。
眼中自青榭,想像意逾好。
卓生期共游,结念已尘表。
三年淹一诺,正坐世缘扰。
轩窗定开豁,竹树亦深窅。
四山各青耸,一水将绿绕。
方春岩雨寒,及秋湖月皎。
还应结诗梦,雾夕共霜晓。
卓生真可人,爱山如爱宝。
娱亲得佳构,避世亦堪老。
城居非久计,决去胡不早。
终当此三宿,摹取山居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向往山居生活的文人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诗人开篇说自己是个"懒人",连门都不愿出,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朋友卓君庸的"自青榭"山居。三年前就答应要去游玩,却一直被俗事耽搁。这里用"闭户"和"尘表"形成对比,突出了内心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中间部分生动描绘了山居的美景:敞亮的窗户、幽深的竹林、青翠的群山、碧绿的溪水。诗人想象着这里四季的美景——春天山雨微寒,秋天湖月皎洁,甚至想在晨雾和霜露中寻找作诗的灵感。这些描写充满了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称赞卓君庸懂得生活的真谛,把山居当作珍宝。既能陪伴父母,又能远离尘嚣。诗人反思城市生活并非长久之计,决心早日去山中小住,把那里的美景写成诗篇。结尾"摹取山居稿"点明了创作意图,也呼应了开篇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对比城市与山居、想象与现实,表达了文人雅士对清净自然的向往,以及在俗世中保持精神超脱的人生态度。诗中"爱山如爱宝"的比喻尤其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容易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