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老去惊秋白发添,不禁凉吹逼疏帘。
楼高幸自蛩声远,争柰梧桐又傍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里的孤独与衰老感,语言简单却情感深沉。

前两句"老去惊秋白发添,不禁凉吹逼疏帘"直接点出主题:诗人发现自己又老了,白发增多,而秋天的凉风透过稀疏的窗帘吹进来,让人感到阵阵寒意。这里用"惊"字很巧妙,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突然察觉,凉风"逼"字则强化了秋意的侵袭感。

后两句"楼高幸自蛩声远,争柰梧桐又傍檐"写得更有意思。诗人住在高楼,本来庆幸听不到蟋蟀的叫声(蛩声常引发愁思),可偏偏屋檐边的梧桐树又在沙沙作响。这种"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无奈,把老年人避不开的秋愁写得生动传神。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通过"白发-凉风-蛩声-梧桐"这些典型秋景,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老人面对秋天时细腻的心理变化。明明想逃避衰老的感觉,却处处被提醒时光流逝,这种矛盾心理特别能引起共鸣。梧桐叶落的声音就像时间的脚步声,无论你住在多高的楼上都躲不开,这个意象既美又带着淡淡的哀愁。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