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诗(《诗纪》作吴均。)

四时如湍水,飞奔竞回复。
夜鸟响嘤嘤,朝光照煜煜。
厌见花成子,多看笋为竹。
万里断音书,十载异栖宿。
积愁落芳鬓,长啼坏美目。
君去在榆关,妾留住函谷。
惟对昔邪房,如愧蜘蛛屋。
独唤响相酬,还将影自逐。
象床易毡簟,罗衣变单复。
几过度风霜,犹能保茕独(○玉台新咏六。《诗纪》八十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一位独居女子的口吻,诉说了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和孤独生活的苦闷。全诗用简单自然的比喻和生动的日常细节,把女子内心的愁苦刻画得细腻动人。

前四句用"湍急的流水"比喻时间飞逝,用鸟鸣和晨光表现日夜交替,暗示女子在重复的时光中煎熬。"厌见花结籽,多看笋成竹"两句尤为巧妙——她看腻了花开花落,看惯了竹笋长高,这些自然变化反衬出丈夫多年未归的残酷现实。

中间部分直接点明痛苦根源:丈夫戍守边关(榆关),自己独居故乡(函谷),十年音信全无。长期忧愁让她容颜憔悴("积愁落芳鬓"),终日哭泣损伤了美丽的眼睛。这里用身体的变化具象化精神痛苦。

后六句通过生活细节展现孤独:她只能对着爬满墙壁的野草(昔邪房)说话,像蜘蛛结网般困在屋里。自言自语时只有回声作伴,影子成了唯一伙伴。季节变换("象床易毡簟"指更换床褥,"罗衣变单复"指更替单衣夹衣),但孤独始终不变。结尾"犹能保茕独"看似坚强,实则是苦涩的自嘲——除了守住孤独,她别无选择。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邻家女子在灯下絮絮诉说。那些看惯的风景、睡惯的床褥、穿旧的衣服,都成了思念的见证。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孤独,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穿越千年的相思之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