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首 其九

咄这花木瓜,苦涩无以加。
蓦然嚼得碎,清风生齿牙。
种性恶,不堪誇。
杨岐老驴三只脚,蹋人无数满天涯(大慧禅师忌日拈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大慧禅师的《偈颂十首》,以生动的比喻来表达禅理,让我们通过现代语言来解析这首诗的深意。

首先,诗中“咄这花木瓜,苦涩无以加”就像在责备花木瓜一样,形容它苦涩到了极点。这里,花木瓜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痛苦和困难,而“苦涩无以加”则说明这些痛苦实在太沉重了,难以承受。

接着,“蓦然嚼得碎,清风生齿牙”意味着一旦我们找到了正确的办法去面对这些苦难,就像咀嚼花木瓜被嚼碎一样,这些痛苦会变得可以接受甚至转化为一种清新之感。这里的“清风”象征了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而“齿牙”则暗示了咀嚼的过程,也就是面对困难时的努力与坚持。

“种性恶,不堪誇”进一步说明了苦难的根源在于我们的习性(种性)恶劣,而这种恶劣的习性是无法用言语来夸耀或改变的。这里的“种性”可以理解为人的内心状态,指的是那些不易改变的根深蒂固的习性。

最后,“杨岐老驴三只脚,蹋人无数满天涯”借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了那些自以为是、实际上并不具备完全智慧的人,他们虽然看似有资格指点他人,但实际上却经常误人子弟,像“杨岐老驴”一样,四处践踏无辜。

整首诗通过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比喻,传达了面对困难时的正确态度:不要被暂时的苦涩所困,而是要寻找方法克服困难,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同时,也告诫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不应误导他人,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正确。

释昙密

释昙密(一一二○~一一八八),号混源,俗姓卢,天台(今属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师资福道荣。十六圆具,习台教,弃依大慧于径山。后历访名宿,无省发。之泉南教忠求决于晦庵。偶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即往梅阳,参见妙喜,历四载。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迁台城、紫箨、鸿福、万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诏居净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弥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