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疆地区从战乱走向安定繁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赞美和对贤明治理者的期待。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变化: 1. "十二山河壮东夏"描绘边疆山河的壮丽,"黄扉当日建行台"指当年在此设立军事指挥部,暗示这里曾是战乱之地。 2. "赭衣尽"指囚犯服消失,表示战乱结束;"绛帐开"指学校兴起,展现文化教育开始繁荣。
中间两句用比喻赞美治理者: 1. "负海遂成安堵俗"说靠海地区形成了安居乐业的风气,像靠着大海般安稳。 2. "济川元是代天才"把治理者比作渡河的船夫,称赞他是代替上天来济世的人才。
最后两句表达期待: 1. "耆明虽乐归閒趣"说年长的贤者虽然享受退休生活。 2. "睿睠岩廊徯再来"期待英明的君主能再次关注朝堂,隐含对持续良好治理的盼望。
全诗通过"战乱→安定→教育→海晏河清"的发展脉络,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蜕变,语言朴实但意象生动,最后在赞美中寄托期待,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