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秋蘋一寸风,吹我邺王台。
台边委黄落,繐帷化飞埃。
平生三径步,屐齿粘苍苔。
羁栖望不到,蝇头写归来。
人间持板手,欲展何由开。
再拜丈人行,卷投当琼瑰。
丈人龙眠龙(原校:一作英),挟策奔风雷。
毫端须臾寄,一挽正始回。
年来心法孤,骎骎(原校:一作冷冷)古炉灰。
渊明不并世,此士谁为才。
紫鸾固超诣,白鸥竟何猜。
所期岂朝华,岁莫傥相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萧瑟的场景,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

1. 秋景与孤独
诗的开头写秋风轻拂水面的浮萍,吹过邺王台(可能是历史遗迹),台边落叶堆积,帷帐化作尘埃。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衰败、寂寥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时光流逝的感伤。

2. 归隐与无奈
诗人提到自己平日常在园中小径漫步,木屐沾满青苔,暗示他过着隐居或闲散的生活。然而,他仍感到羁绊,无法真正自由,只能在蝇头小字(细小的文字)中寄托归隐之志。

3. 对知音的渴望
诗中提到“丈人”(可能是诗人敬仰的长者或贤士),形容他如龙一般非凡,才华横溢,能“一挽正始回”(可能指恢复古风或正道)。诗人感叹自己近年来心境孤寂,像炉中冷灰,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的知己,谁能理解他的才华?

4. 超脱与期待
最后,诗人以紫鸾(神鸟,象征高洁)和白鸥(象征自由)作比,表达自己不愿追逐世俗名利,只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伴到老。

总结
这首诗通过秋景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知音的渴望,以及超脱世俗的志向。语言含蓄深沉,情感真挚,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孤独中坚守高洁品格的精神世界。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