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人以梦禅居士指写东坡诗意遗墨属题

太白以后东坡诗,仙乎仙乎出尘姿。近来更有梦禅老,以画为诗人不知。

夜中快读东坡句,朝起便写古松树。松下仙人谁见之,写出空山辟谷趣。

先生曰笔不如指,自我有之自我使。高傅既亡指画稀,问君何处得此纸。

此纸沦落尘埃中,苔花黯淡秋烟濛。万钱买归看万遍,云堂谡谡回天风。

梦禅作画诗龛题,梦禅老年懒于画,余许题诗,则必画之。

前例创始王黄倪。故人坟上木已拱,瞥见遗墨增愁凄。

李君一生爱朋友,求诗乞画年年有。跨驴访我月桥东,称述梦禅不绝口。

梦禅昔日图诗龛,罗聘惊为沈启南。山东亦有云林阁,城北曾无海岳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张问陶为朋友李山人收藏的一幅画作所题。画作是"梦禅居士"用手指蘸墨临摹苏东坡诗意创作的,整首诗通过赞美画作,展现了艺术传承的温情和文人雅趣。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艺术传承(前八句) 诗人先赞美李白、苏东坡的诗超凡脱俗,再引出当代的梦禅居士能用手指作画却鲜为人知。描写梦禅居士夜里读苏东坡诗,清晨就画出了古松树下的仙人意境,展现文人即兴创作的风雅。

2. 指画技艺(接下来八句) 专门赞叹用手指作画的独特技艺。诗人说毛笔不如手指灵活,这种技法自成一派。可惜擅长指画的高其佩去世后,这种艺术就少见了。这幅流落尘世的画作被李山人重金购得,挂在堂中仿佛能听见松风回响。

3. 文人交往(再六句) 回忆梦禅居士晚年懒于作画,但为了换取诗人题诗仍会动笔。这种"以诗换画"的雅事始于元代画家王蒙等人。如今故人已逝,见到遗作更添伤感。

4. 友情赞颂(最后六句) 称赞李山人重情义,年年为朋友求诗求画。记得他月夜骑驴来访,对梦禅居士赞不绝口。最后用四位历史著名画家作比,说梦禅的画技堪比沈周、倪瓒等大师。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展现了诗、画、书法三种艺术的交融 - 记录了指画这种特殊的创作方式 - 描绘了文人之间以艺会友的温馨交往 - 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 语言生动,比如"夜读朝画"的即兴创作、"骑驴访友"的生活场景都跃然纸上

全诗既是对一幅画的题咏,更是对一段艺术友谊的深情记录,让我们看到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艺术创作维系情感,传承文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