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僧

比丘乾竺来,情思脱祸胎。
去乡十万里,飞锡不尘埋。
宵昼观孰大,无时不常怀。
志立无上等,必欲精神谐。
忽然观身影,影乃与身偕。
若欲离尘垢,将影与身排。
再观世万物,有形必影该。
寻思欲解分,似乎与理乖。
空寂如是说,咸将贝叶开。
论影始太古,至今尚犹猜。
日午难回避,临水见眉腮。
月下偏分晓,愚云似怪哉。
智人果解分,祸胎两忘灾。
或说身裁影,亦曰影身裁。
颠倒论常世,倒颠日日俳。
观倦息意马,劳心猿似豺。
到了难分去,从伊子细差。
闭门终不见,出户倚身牌。
有时定玄机,俯仰何根荄。
祖佛如何定,影子在尘埃。
尔升从尔上,尔降从尔阶。
踌躇从踯躅,穿履亦穿鞋。
反复诚难避,簪花犹插钗。
虚实谁参透,天厨一供斋。
八万四千户,闾阎迩榭台。
鸡犬声无异,庄周化骨骸。
漆园曾作吏,槐国已知槐。
幻中生幻梦,幻影与身哀。
影幻身亦幻,何时有壮衰。
若欲常寂静,百骸与之齐。
智虑浑忘却,天然似婴孩。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位天竺僧人的视角,探讨了"身体与影子"的哲学关系,用生活化的比喻揭示深刻的人生智慧。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困惑的发现(开篇至"似乎与理乖")
僧人发现身体和影子永远相伴,就像烦恼始终跟随人生。他想摆脱影子(象征烦恼),却发现万物只要有形就必有影,这个矛盾让他陷入思考。

2. 前人的探索("空寂如是说"至"倒颠日日俳")
借用佛经记载,说明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争论"是身体产生影子,还是影子塑造身体"。这种争论就像日常生活中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3. 顿悟的过程("观倦息意马"至"何时有壮衰")
当僧人停止过度思考时,反而获得启发:
- 影子就像生活中的烦恼,闭门逃避不如坦然面对("闭门终不见,出户倚身牌")
- 用婴儿般单纯的心态看待世界("天然似婴孩")
- 明白身体和影子都是虚幻的("幻影与身哀"),就像庄周梦蝶的故事,分不清真实与虚幻

4. 智慧的结论(最后八句)
提出解决烦恼的方法:
- 接受影子(烦恼)的存在,与之和平共处
- 停止刻意区分虚实,保持自然本真
- 像婴儿一样单纯地生活,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全诗用"影子"比喻人生烦恼,通过僧人从困惑到开悟的过程,告诉我们:
1)烦恼如影随形无法彻底消除
2)过度纠结问题本身反而更痛苦
3)最高智慧是接纳烦恼、保持本真
这种思想与现代心理学强调的"接纳不完美""保持正念"的理念高度契合,展现了古代东方哲学的深远智慧。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