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闻蛩
山人坐树阴,树转月当午。
江市夜犹喧,笙歌杂砧杵。
寒蛩亦何情,唧唧如共语。
前声稍悲悽,后声转哀苦。
人心汝莫知,汝语人莫取。
万类各有私,悲欢岂同趣。
茫茫元化中,同一风气使。
何如悟天真,随分乐生死。
江市夜犹喧,笙歌杂砧杵。
寒蛩亦何情,唧唧如共语。
前声稍悲悽,后声转哀苦。
人心汝莫知,汝语人莫取。
万类各有私,悲欢岂同趣。
茫茫元化中,同一风气使。
何如悟天真,随分乐生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人在月夜独坐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开头四句是环境描写:山人坐在树荫下,月亮慢慢转到正空。远处的夜市依然喧闹,欢快的笙歌和捣衣的砧杵声混杂在一起。这里用"江市夜犹喧"的繁华热闹,反衬出山人的孤独。
接下来四句写蟋蟀的鸣叫:寒夜的蟋蟀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情,叫声一会儿悲伤,一会儿哀苦。诗人觉得它们的叫声像是在互相倾诉。这里用蟋蟀的鸣叫暗示人生的悲欢离合。
然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悟:人心复杂难懂,蟋蟀的叫声人们也不会在意。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心事,悲欢离合各不相同。这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命运。
最后四句升华主题:天地万物都受自然规律支配,与其纠结于悲欢,不如保持纯真的本性,顺应自然地生活。诗人认为看透这个道理,就能坦然面对生死。
整首诗通过月夜、虫鸣等自然景象,表达了"顺应自然"的哲理。诗人用通俗的意象说明深刻的道理:人生有苦有乐,不必强求一致,保持本真、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缓解压力、寻找内心平静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