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三教寺有作
山高山深水声聒,孤林野寺秋寂寞。
玉兔霜毛永夜寒,白露青天下寥廓。
竹樵避虎放歌还,林猿清啸惊人落。
三年持节客山东,半世浮踪满幽壑。
汗马文章我不轻,画形忆上麒麟阁。
冠盖明时遭际难,白头天地伤漂泊。
玉兔霜毛永夜寒,白露青天下寥廓。
竹樵避虎放歌还,林猿清啸惊人落。
三年持节客山东,半世浮踪满幽壑。
汗马文章我不轻,画形忆上麒麟阁。
冠盖明时遭际难,白头天地伤漂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深山野寺中的秋夜感受,充满了苍凉漂泊的意境。
开篇用"山高水深"和嘈杂的水声,营造出荒僻孤寂的环境氛围。秋夜里的野寺更显寂寞,诗人用"玉兔"(月亮)的寒光和"白露青天"的广阔来强化这种孤独感。
中间部分通过"樵夫避虎放歌"和"猿猴惊叫"的生动细节,让寂静的山林突然有了声响对比。诗人感慨自己三年在山东为官、半生漂泊的经历,暗示仕途艰辛。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自认文章才华不输古人("汗马文章"),也曾梦想建功立业("麒麟阁"指功臣画像处),但现实是怀才不遇("明时遭际难"),如今年老白头仍在天地间漂泊。全诗通过萧瑟的秋景,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凉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巧妙运用声音描写(水声、歌声、猿啸)来打破寂静,更反衬出深山的空寂和内心的孤独,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