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傍晚从孤山寺归来的所见所感,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西湖晚景图。
开篇直接点明地点和场景:柳树环绕的湖边、松树掩映的孤岛上,有座莲花盛开的寺庙。傍晚时分,参加完佛事活动的人们划船离开。"卢橘"(枇杷)被雨水压弯了枝头,棕榈叶在清凉的湖风中颤动,这两个细节既写出雨后植物的鲜活姿态,又让人仿佛感受到空气中的湿润和凉意。
中间四句像镜头般缓缓推移:远处烟波浩渺的湖面与天空融为一体,寺庙的楼阁在夕阳中高低错落。最后两句最妙,诗人邀请同行的朋友回头眺望,说孤山寺就像海中央的蓬莱仙宫。这个比喻不仅写出寺庙在暮色中朦胧梦幻的美,更透露出诗人对超脱尘世之境的向往。
全诗没有刻意雕琢的辞藻,就像随手拍下的风景照,却通过精准的选景(压弯的枇杷、颤动的棕榈叶)和巧妙的比喻(蓬莱仙宫),让寻常的归途变得充满诗意。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回首的瞬间,提醒我们生活中许多美好,往往存在于不经意间的回望之中。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