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东山觉老

红妆碧嶂旧登临,来演真常契佛心。
漫道山林无独往,那知笙磬有同音。
堂前明月四时好,山外白云千古深。
此别松门无复见,渔樵为伴老相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与东山觉老分别时的情感,充满了对自然与禅意的热爱,以及离别时的淡淡惆怅。

前两句"红妆碧嶂旧登临,来演真常契佛心"说的是:曾经一起穿着简朴的衣服(红妆指修行者的衣着),攀登青翠的山峰,在这里参悟佛法真谛。"演真常"就是体会佛法的永恒真理,"契佛心"是说心灵与佛法相通。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修行生活的美好。"漫道山林无独往"表面说山林里看似只有自己一人,但"那知笙磬有同音"揭示其实有知音相伴(笙磬是佛教法器,这里比喻志同道合的人)。"堂前明月四时好"写月光永远皎洁,"山外白云千古深"说山间的白云亘古悠远,这两句用永恒的自然景物衬托修行者超脱世俗的心境。

最后两句"此别松门无复见,渔樵为伴老相侵"带着感伤:这次在松门(寺庙大门)分别后恐怕难再见,以后只能与渔夫樵夫为伴,慢慢老去。"老相侵"三字特别动人,把岁月无声流逝的感觉写得很有画面感。

全诗妙在把修行生活写得既超脱又亲切。山林明月、白云笙磬这些意象清新脱俗,而"无复见""老相侵"又让这份离愁特别真实。诗人用永恒的自然对比短暂的人生,让读者感受到修行者既向往佛法永恒,又难舍人间情谊的矛盾心情。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