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韬光望海日
龙宫鹫岭天下奇,韬光更上升云梯。
苍穹仿佛欲摩顶,石气濛濛拂衣冷。
山僧邀我山中宿,乘兴扶筇踏岩谷。
便因晞发卧峰头,俯听檐铃和风竹。
夜深月没静群籁,隔树明河似萦带。
须臾微红乍起灭,曈昽正出扶桑外。
天浮海潏见俄顷,不觉此身驻西岭。
谁持青镜写燕支,闪烁团圞无定影。
沧波一半吹紫涛,良久不见东方高。
凌风欲去更惆怅,天水茫茫两摇漾。
绀殿红楼黯欲开,下方始听鸡三唱。
苍穹仿佛欲摩顶,石气濛濛拂衣冷。
山僧邀我山中宿,乘兴扶筇踏岩谷。
便因晞发卧峰头,俯听檐铃和风竹。
夜深月没静群籁,隔树明河似萦带。
须臾微红乍起灭,曈昽正出扶桑外。
天浮海潏见俄顷,不觉此身驻西岭。
谁持青镜写燕支,闪烁团圞无定影。
沧波一半吹紫涛,良久不见东方高。
凌风欲去更惆怅,天水茫茫两摇漾。
绀殿红楼黯欲开,下方始听鸡三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宿韬光寺、等待海上日出的奇妙经历,充满梦幻色彩和壮阔意境。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1. 登山奇遇
开篇用"龙宫鹫岭"形容寺庙如仙境般奇特。作者拄着竹杖攀登云雾缭绕的山路,石头透着凉气打湿衣裳,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也跟着体验了登山的艰辛与兴奋。山僧留宿的邀请,带出了后续的观景契机。
2. 月夜静观
深夜万籁俱寂时,诗人躺在山顶,听见檐角风铃与竹林合奏的天籁。这个段落最精彩的是对光影的捕捉:树缝间银河如飘带,天边泛起微红的晨光,这些细腻描写让静止的夜景有了流动感。特别是"谁持青镜写燕支"的比喻,把朝霞映海面比作有人拿着青镜涂抹胭脂,充满想象力。
3. 日出震撼
当太阳从扶桑树(传说中日出处)升起时,海天瞬间被染红,紫浪翻涌。但最动人的是结尾的惆怅——天亮后仙境般的景象逐渐消失,寺庙楼阁在晨光中显现,山下传来鸡鸣,把人拉回现实。这种"如梦初醒"的落差感,反而强化了夜观奇景的珍贵。
全诗就像一部延时摄影:从登山时的云梯石气,到夜半的星河风铃,再到日出时海天变色,最后回归人间烟火。诗人用身体感受(衣冷、风竹声)、视觉变化(微红、紫涛)和空间对比(山顶/山下),营造出既真实又梦幻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