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薛昭纬写给门下学生的一首自嘲之作,字里行间透露出考官面对人才时的谦逊与感慨。
前两句"时君过听委平衡,粉署华灯到晓明"说的是:皇帝错信让我担任考官(平衡指选拔人才的职责),在灯火通明的考场熬夜阅卷到天亮。这里用"过听"(错信)一词就埋下了自谦的伏笔。
中间四句特别有意思:诗人先说阅卷时面对浩如烟海的答卷,自己其实难以完全看透(开卷固难窥浩汗);再说虽然手握评分权,但要做到真正公平实在太难(执衡空欲慕公平)。接着夸赞考生们文采飞扬,有的像陆机、陆云兄弟般下笔有神(机云笔舌临文健),有的像沈佺期、宋之问那样诗作清丽(沈宋章篇发咏清)。这里用四位历史上有名的文豪来比喻考生,既显谦虚又暗含欣慰。
最后两句"自笑观光辉"虽然残缺,但从上文能猜到:诗人笑着看这些才华横溢的考生,或许在自嘲不如学生,或许感慨后生可畏。这种考官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姿态,在今天看来依然动人。
全诗最妙的是那种微妙的平衡感——既诚实地承认选拔人才的困难,又真诚地欣赏学生才华;既保持师长的责任感,又带着朋友般的坦诚。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