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贫山居者的素食生活,充满烟火气和禅意。
开头两句说山中人吃惯了野菜(藜苋),肠胃都适应了粗茶淡饭;肚子饿的时候,就靠一碗清汤(般若汤,佛教用语,这里指素汤)充饥。这里用"枯肠"形容长期素食的清淡,而"般若汤"又给简单的饮食增添了一丝超脱的意味。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山居饮食:刚成熟的葫芦鲜嫩可口,带皮的萝卜久炖后香气扑鼻;虽然贫穷,但也能煮点高粱饭、剪些韭菜凑合一顿;生病时煮面饼撒点葱花,也算清淡养人。这些句子用最普通的食材(葫芦、萝卜、韭菜、葱)勾勒出朴素却温馨的生活画面,"折项葫芦""着毛萝卜"的形容特别生动,让人仿佛能看到食材原生态的样子。
最后两句用典故自嘲:像白居易(晦叔)那样坚持每月十天吃斋会被客人笑话,自己空荡荡的房子里只有毛巾和饭钵,像个清修的和尚(支郎指高僧支遁)。这里既表现了安于清贫的豁达,又透露出一点孤独感,但整体语调是轻松幽默的。
全诗妙处在于把清苦的素食写得活色生香,萝卜白菜也能吃出滋味,展现了知足常乐的生活智慧。诗人用家常语言和自嘲口吻,让读者感受到:简单生活里藏着真正的满足,粗茶淡饭中自有禅意。
林泳
林泳,字太渊,自号艮斋,又号弓寮,南宋福建福清人。按《图绘宝鉴》作兴化人。希逸长子。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能诗,工书,善画墨竹。事迹见于《福州府志》、《宋诗纪事》、《书史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