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十五

年华豫已涤,夜艾赏方融。新萍时合水,弱草未胜风。

闺幽瑟易响,台迥月难中。春物广馀照,兰萱佩未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春夜景象,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活力的感悟。

前两句“年华豫已涤,夜艾赏方融”是说:一年的时光已经像被洗涤过一样清新,在这深夜时分,欣赏春夜的心情正浓。这里用“涤”字形容时光,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景物描写: “新萍时合水”写新生的浮萍刚刚在水面聚拢,展现春天的生机; “弱草未胜风”写柔嫩的小草还经不起风吹,暗示生命的脆弱; “闺幽瑟易响”说幽静的闺房中,琴瑟之声格外清晰; “台迥月难中”写高台上,月亮似乎都难以照到,营造出一种孤寂感。

最后两句“春物广馀照,兰萱佩未穷”是总结:春天的万物都沐浴在月光余辉中,人们佩戴的兰草和萱草(象征美好)的香气似乎永远闻不够。这里用“未穷”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动静结合:浮萍聚拢是动态,小草摇曳是静态,琴声是听觉动态,月光是视觉静态,共同构成立体画面。 2. 以小见大:通过浮萍、小草等微小事物,展现整个春天的气息。 3. 情感含蓄:不直接抒情,但通过“未胜风”“难中”等词语,隐隐透露出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而结尾又用“未穷”表达对美好的珍视。

诗人就像用文字拍摄了一部春夜微电影,既有特写镜头(新萍、弱草),又有环境音(瑟声),还有广角镜头(春物余照),最后留给观众的是淡淡的兰草香和意犹未尽的感觉。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