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玉器者诗
泾渭不可杂,珉玉当早分。
子实旧楚客,蒙俗谬前闻。
安知理孚采,岂识质明温。
我方历上国,从洛入函辕。
扬光十贵室,驰誉四豪门。
奇声振朝邑,高价服乡村。
宁能与尔曹,瑜瑕稍辨论(○本集七。《诗纪》五十二。)。
子实旧楚客,蒙俗谬前闻。
安知理孚采,岂识质明温。
我方历上国,从洛入函辕。
扬光十贵室,驰誉四豪门。
奇声振朝邑,高价服乡村。
宁能与尔曹,瑜瑕稍辨论(○本集七。《诗纪》五十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卖玉器的人对自己职业的自信和骄傲,同时也暗含了对世俗眼光的讽刺。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玉的品质不容混淆(前四句) 诗人用"泾渭分明"比喻真假美玉不能混为一谈,强调自己作为专业玉匠的眼光。他说自己本是楚地人(古代楚国产玉),听惯了外行人对玉的误解,暗指普通人根本不懂如何辨别真正的美玉品质。
2. 展示专业成就(中间八句) 诗人自豪地描述自己带着玉器游历洛阳等大城市,在达官贵人的府邸中展示玉器的光彩。他的玉器不仅获得豪门贵族的青睐,连朝廷和乡野百姓都认可其价值。"奇声"和"高价"说明他的玉器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市场价值。
3. 不与外行争辩(最后两句) 诗人带着专业优越感说:我怎么可能和你们这些外行人争论玉的瑕疵呢?这里的"瑜瑕"代指玉的好坏,暗示真正懂玉的人自然明白品质高低,不需要与不懂的人多费口舌。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卖玉人的口吻生动展现了专业匠人的自信 - 通过对比"豪门认可"和"蒙俗谬闻",揭示了专业与世俗的认知差距 - "宁能与尔曹"的结尾尤其精彩,既保持风度又暗含锋芒,类似现代人说"不想和不懂的人一般见识"
全诗表面上写玉器鉴赏,实则表达了任何领域专业人士的共同心境:对自己手艺的自豪,对大众误解的无奈,以及不与外行争辩的清高态度。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